崔映波:一朵“花”背后的匠心与收获|百年工运·劳模说
2025年05月01日 11:31:57 来源:四川新闻网
【开栏语】
翻开中国工运的百年长卷
每一页都浸润着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
他们以粗糙的双手叩响创新之门
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的人生答卷
当“工匠精神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
当“创新驱动发展”成为国家战略
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
恰是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金钥匙
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与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交汇之际
即日起
四川新闻网推出《百年工运劳模说》系列报道
我们将沿着时光的褶皱
聆听跨越世纪的奋斗回响
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记者 夏婉琳
清晨五点的西昌城还笼罩在薄雾中,正中食品裱花车间已亮起暖黄的灯光。崔映波戴着厨师帽,食指与拇指轻捏裱花袋,手腕悬空三寸,在蛋糕胚上勾勒出索玛花的轮廓。奶油与空气接触的细微声响中,一朵朵彝族图腾在他指尖绽放。“温度要控制好,奶油才能定型又不失柔滑。”他侧头向学徒示范,镜片上蒙着淡淡的水汽。
崔映波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表彰
这是崔映波坚持了23年的晨课。1999年刚入行时,这个小伙还分不清植物奶油与动物奶油的区别。回忆起当学徒的日子,他总提前两小时到岗,用裱花嘴在废纸上练习线条。“当时师傅说挤花时呼吸要轻,手要像绣娘穿针。”他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,虎口处至今留着被裱花袋勒出的印记。
2002年升任裱花部总监后,崔映波开始思考如何让“西昌味道”走出大山,彝族姑娘银饰碰撞的脆响突然点醒了他。“月琴的弧度、漆器的纹样,不正是天然的装饰元素?”他立即冲回工作室,将民族纹样临摹在图纸上。经过数百次配方调整,一款款融合民族元素的创意糕点开始走红。
2013年全国烘焙技能大赛后台,崔映波正用镊子调整糖霜花瓣的角度。“还有最后五分钟!”工作人员的提醒让团队屏住呼吸。他轻轻吹去蛋糕表面的浮粉,彝族传统八角纹在灯光下泛着珍珠光泽。当“西南赛区冠军”的奖牌挂在胸前时,这位硬汉背过身抹了把眼睛。
工作中的崔映波
荣誉纷至沓来,崔映波却始终守着裱花台。在他的推动下,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,开设烘焙专业定向班,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。目前,他培养的团队中拥有初级裱花师26名、中级技师18名、高级技师12名,其中12人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。这些技术骨干不仅在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,更有人返乡创业,带动周边地区烘焙产业发展。
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工人,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。我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,立足本职岗位,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术,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后,崔映波感慨万千。
23年光阴在指缝间流转,那个在废报纸上练习挤花的青涩学徒,如今已成为行业标杆。车间飘来新鲜出炉的苦荞香,他望向窗外灯火阑珊的城区,那里有无数家庭正品尝着来自大山的甜蜜馈赠。
“择一事终一生。”崔映波在工作日志上写下这句话,合上笔记本时,封面的彝族漆器纹样泛着温润的光。这个用半生时光雕琢甜蜜的工匠相信,明天的晨光里,又会有新的创意在裱花袋中酝酿,如同大凉山永不凋零的索玛花,在每个春天绽放新的希望。
(受访者供图)
编辑:曾璐
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![]() |
报料渠道:私信“四川新闻网"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“028-85153399”报料。